@皇城根下刀笔吏:#三婚彩礼 40 万元村民认为一点不夸张 ## 县城结婚压力大嫁妆多由男方出# 这两个热搜,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看。我觉得中国的互联网舆论,主要被掌握在一二三线城市的知识分子手中,反映的是一二三线城市中产的声音和诉求。平时网上传出的抗拒婚姻的声音,主要反映的是这些受众的声音,而不是十八线小县城以及农村群体的声音。对于十八线小县城和农村群体来说,结婚是一件一定肯定以及必定要做的事情。谁要是到了年纪不结婚,在别人眼里就是怪胎。谁要是结了婚之后没孩子,在别人眼里就是身体有问题。谁要是有不婚不育的想法,不是对不对的问题,而是大逆不道,会有一堆人围上来骂你。不是围上来给你做思想工作,而是骂你,各种指责你,说你怎么能这么想呢,是不是脑子坏了云云。如果你孤身单体生活在农村,根本顶不住这种世俗的压力。对于这些群体的人来讲,结婚是一件可以不计成本必须要完成的事情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随着交通的发达、资讯的畅通,很多农村年轻女性都走了。几乎没有谁愿意一辈子住在农村,或者让自己的后代生在农村。这些农村年轻女性大批量的离开农村,哪怕没上过什么学的,也都离开了农村,导致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小县城,几乎一女难求。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,以及底层男性家庭对结婚的无比执着,导致一些无法在大城市生根发芽的底层男性,回乡时不得不面临结婚所需支付的超高对价。彩礼金额的高低,本质上是由所在地婚恋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。当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时,彩礼价格将会直接上涨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地步。但即便如此,如果仍然无法达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,则最终的博弈结果是,连嫁妆都得由男方来出。反观城市,则是另外一个景象。我以前跟一个搞相亲业务的人聊过,他在北京搞过很多次相亲活动,几乎每场相亲活动,都是女多男少。假设限定 100 个人报名,最后的报名结果往往是,女性可能有 70 个,男性可能只有 30 个。有时这个比例,可能更加不协调。作为活动的组织方,他们对此司空见惯,所以经常会压着女性的名额,然后到处去搜罗一些男性适龄单身青年来参加。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,也是女性。有些女性求偶者,可能会支付高达几十万的费用,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帮助寻找一些高净值男性对象。我理解站在这些女性的角度来讲,相亲费用属于一项投资。投出去几十万后,万一找到一个高净值对象,则就赚了。但对于男性来讲,一般顶多愿意支付几千元。愿意支付的最高心理价位,可能就一万元。再高的话,可能会吓退 90% 以上的男性。因为对于男性来讲,他们不是为了寻找高净值对象,支付的费用没有投资性质,而只是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对象。几千元或上万元的费用,属于中介费。从中介费的性质角度来讲,大概也就是几千元或上万元。再高的话,男性用户会感觉不值当。按我的了解和观察,中国目前的婚恋市场,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。一边是头部区域的女多男少,另一边是下沉区域的男多女少。一边是头部区域的不婚趋势,另一边是下沉区域的誓死结婚传统。一边是头部男性的多偶趋势,另一边是下沉男性的无偶趋势。彩礼金额的高低,只是不同男女对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博弈结果。对于头部男性来讲,根本不需要给彩礼,因为彩礼只是显性博弈金额,而头部男性可以给更多的隐性利益。比如,假设某个女的搭上了某个上市公司老总,人家随便给她投个项目,可能几百万就到手了。这比单纯的给彩礼,好看多了,而且合情合理合法,且具有商业附加价值。彩礼只是一笔钱,给完就没了。而商业附加价值,有时具有潜在连续性和增长性。万一搭上了资源,走对了路子,没准还能实现商业成功。从彩礼、男女求偶这些现象,也可以看到人类演化的大致过程。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是,强者有生存权、繁衍权,而弱者没有。我们这些敲键盘、刷手机的人,都是强者的后代,而不是弱者的后代。弱者在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,被一次次的消灭,归于消失。这个世界本无公平。最大的公平便是,在弱肉强食、适者生存的规则下,每个人都是平等的。